如何在傳承中國建筑文化中找到自信 |
來源:中國建設報 2014-11-04
|
2022/3/25 18:27:53 |
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和文化,是國家形象和城市文脈的載體,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發(fā)展要充分彰顯文化自信,因為只有中國設計與中國風格,才能讓中國城鄉(xiāng)體現(xiàn)華夏民族的文化根脈。一個時期以來,我們在城市建設中出現(xiàn)的盲目媚外、以怪代新的“亂象”,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“文化的缺失“和“文化的不自信”。為此,本報邀請建筑文化學者金磊先生,撰寫一組評說“如何在傳承中國建筑文化中找到自信”,以饗讀者。——編者 中國建筑浩如煙海,建筑與文化無法分割,古代中國的文化與建筑,一直是毗鄰諸國的樣板。 中國古代建筑發(fā)展演變史證明,自隋唐以來,以中國建筑為中心,形成了包括日本、朝鮮、越南、緬甸、柬埔寨、泰國等國在內(nèi)的亞洲建筑文化圈。明代建筑園林學家計成所著《園冶》一書,是他畢生造園經(jīng)驗之總結,在國外廣為影響,被日本宮廷評價為“開天工之作”。再看20世紀建筑,北歐建筑師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,在其造型設計的多個靈感中,他自己承認有來自中國宮殿對屋頂和臺基的處理方式的啟發(fā);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場“鳥巢”方案,源自瑞士赫爾佐格建筑師,其靈感取自中國古代建筑窗花的藝術造型;盡管北京國家大劇院有眾多非議,但法國建筑師安德魯則表示,他使用了中國“明堂”即“上圓下方,四方環(huán)水”的理念。這些建筑無論是審美還是情感的賞析,都給人以深刻印象。作為非建筑專業(yè)的公眾,無論你是否喜歡和認同,建筑實際上自覺不自覺地都表征著一種文化態(tài)度,這里有對中國建筑文化的自尊,更有中國建筑文化面向世界的姿態(tài)?!俺擎?zhèn)化要讓居民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(xiāng)愁”,這般具有詩情畫意的話自2013年12月出現(xiàn)在中央城鎮(zhèn)化工作會議公報后,便在全國城鄉(xiāng)建設界、文化科技界廣為影響,其根基在于,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詮釋了“以人為本”城鎮(zhèn)化的真正內(nèi)涵,是廣義公眾尋覓城鄉(xiāng)文化記憶的期盼。 中國文化從古至今一直在演變中,更在建筑上明顯地表現(xiàn)出來,居住建筑最為明顯。如等級關系,洪武二十六年定制,官員營造房屋,不可自建歇山轉(zhuǎn)角,重檐重拱及繪藻井,但惟樓居重檐不禁,所以說,建筑絕不只是物質(zhì)對象,它一定與倫理、社會、宗教等文化要素相聯(lián)系,建筑一定是這些文化的綜合與組合。為此要從世界文化與歷史的演變視角看待建筑文化,即只有四海皆有的、生生不息的、豐富多彩的才是建筑文化的本質(zhì)。熟知西方文藝復興運動的人都知道,當年意大利發(fā)端的文藝復興曾被譽為人類的春天,其含義表現(xiàn)在建筑、繪畫、雕刻、設計、文學等領域,但說到底對人類影響至今的莫過于建筑上的成就。 而聯(lián)想到中國近現(xiàn)代建筑可贊揚的瑰寶實在不少:如20世紀20年代后形成的“國粹派”建筑南京中山陵、廣州中山堂、南京中央博物館、北京圖書館分館、武漢大學圖書館、湖南衡陽忠烈祠等。20世紀中國杰出的建筑文化思想家朱啟鈐(1872 1964),更以特有的胸懷及放眼世界與華夏民族之視野,不僅創(chuàng)立了中國營造學社,出版了《中國營造學社匯刊》,還以民間學術之力支撐中國建筑文化傳承工作,堪稱中國第一代建筑師梁思成、劉敦楨的啟蒙恩師。
建筑文化學者 金磊
|